网络从来都不是逃避隐患的法外之地
近些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得到迅猛发展,“互联网+食品”的模式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捧,从朋友圈里出售各种美食的微店到层出不穷的订餐APP,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网络食品安全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日益密切,而如何保障网购产品的安全问题,逐渐成为食品安全监管关注的焦点。
对于网络食品安全的监管一直以来存在以下难点:
一是参与网络食品经营的主体越来越多。同一个主体,同时开展线下和线上交易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趋势越来越明显。
二是网络食品经营法律关系相对复杂,涉及信息发布、第三方平台、线上线下结算、第三方配送等,民事法律关系更加复杂。
三是网络食品经营监管难度更大。由于网络食品经营的虚拟性和跨地域特点,对行政管辖、案件调查、证据固定、处罚执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带来很大挑战。
针对上述趋势,出台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管理办法,非常必要。
可追溯的产品标识更有助于安全监管
人们之所以不信任网络食品,正是基于对产品的未知和不可追溯,一旦发生问题产品事件,无法快速维权或有效反馈。特别是有些网上刊载的食品名称、成分或者配料表、产地、保质期、贮存条件,生产者名称、地址等信息与食品标签或者标识不一致等,消费者权益极易受到损害。
《办法》对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和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规定了向当地主管部门进行备案、对入网食品信息进行登记、保存食品交易信息等义务,首次明确各级食药监部门是网络食品安全的监管方,也是查处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执法主体。特别是对于产品的标签标识等信息,具有一定的严格性和规范性,可追溯的产品标识信息或将成为网络食品包装的“标配”,线上线下的交易关系也将更加透明化。
物联网标识技术将成网络食品安全的破题关键
目前,我国正在成为较大的食品生产国和消费国,食品溯源作为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发挥着关键作用。乱世宜用重典,重症需下猛药。此次食药监总局对多项条例都实施了明确罚款制度,对于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未按要求记录、保存食品交易信息的,由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等。
这不仅可以剔除不合规定的食品平台,也可打压造假者气焰,增加造假成本。另一方面,利用物联网标识技术强化线上监控和线下监管,能够有助于快速追查责任主体、产品流向、监管检测等追溯信息,提升综合监管效能。同时,软硬件技术的成熟,包括统一的编码标准等技术在溯源方面的广泛使用,也促进了追溯的可实现性,极大保障了网络食品的健康发展。
事实证明,随着国内外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产品身份证”打造的一物一码应用逐渐普及,物联网标识技术提供的可追溯性标识信息能够有效减少网络食品乱象。10月1日起,我们期待看到一个安全透明的网络食品平台。(转载喷码标识网)